潘地亞王國羅闍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Maravarman Kulasekara Pandyan I),當其父親賈塔瓦曼?孫達拉?潘地亞一世(Jatavarman Sundara Pandyan I)于1268年逝世后,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便按照潘地亞王國自13世紀中葉起讓王子們配合繼位,分享統治權的老例,讓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與其弟賈塔瓦曼?維拉?潘地亞一世(Jatavarman Vira Pandyan I)、摩羅伐摩?·維克拉曼三世(Maravarman Vikkiraman III)、賈塔瓦曼?孫達拉?潘地亞二世(Jatavarman Sundara Pandyan II)共治。
潘地亞王國在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治下,潘地亞第二帝國邁向了擴張的高峰。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繼承前代羅闍的志業,繼續與墨羅帝國、曷薩拉帝國的聯盟為敵,并趁著曷薩拉帝國內戰之機,于1279年覆滅墨羅帝國,并將曷薩拉帝國羅闍羅摩塔那(Ramanatha)掃出泰米爾納德地域,使得潘地亞王國自此同一整個泰米爾地域。爾后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又向北入侵喀拉拉,奪佔南印度重要的港市俱蘭,控造中國通往阿拉伯海上商路的樞鈕。
1272年,統治錫蘭的檀巴德尼耶王朝羅闍維闍耶巴忽四世(Vijayabahu IV)遭到部將彌多(Miththa)刺殺身亡后,檀巴德尼耶王朝一時陷于動蕩,維闍耶巴忽四世之兄布伐奈迦巴忽一世(Bhuvanekabahu I)隨即自首都檀巴德尼耶脫逃,轉往耶波弗伐要塞固守。不久,彌多遭到拉其普特傭兵將領多俱羅迦(Thakuraka)所殺,因為多俱羅迦撐持布伐奈迦巴忽一世,因而讓布伐奈迦巴忽一世得以收回首都。然而,檀巴德尼耶王朝的內亂并未因而平息,兵變此起彼落,布伐奈迦巴忽一世因而認為故都檀巴德尼耶不再平安,便以耶波弗伐為新都。騷動頻繁下的檀巴德尼耶王朝起頭走向式微,潘地亞王國羅闍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便決心乘隙入侵錫蘭,于是于1277-1283年間遣其部將庫拉塞凱拉?辛凱阿里揚?阿利耶遮迦羅伐爾帝(Kulasekara Cinkaiariyan Aryacakravarti)遠征錫蘭,一舉攻入檀巴德尼耶王朝首都耶波弗伐,奪去藏于耶波弗伐的佛牙舍利,將之帶回潘地亞王國,檀巴德尼耶王朝羅闍布伐奈迦巴忽一世也因而被迫臣屬于潘地亞王國。
潘地亞王國羅闍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長達40年的統治期間,為潘地亞王國的盛世。潘地亞王國羅闍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除了鼎力擴張領土外,愈加重視國際商貿活動,他為此錄用了一位名為塔克丁?阿布杜拉曼(Takiuddin Abdur Rahman)的阿拉伯穆斯林擔任輔弼,負責主掌海上商業事務,并積極爭取南印度各田主要沿海城市歸順潘地亞王國。因而在其統治期間,潘地亞王國累積了龐大的財產,并免于外敵的入侵。潘地亞王國羅闍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因而得以運用那筆龐大的財產,大興印度教神廟,以彰顯其一生功業。
1309年,潘地亞王國羅闍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駕崩,身后其婚生幼子孫達拉?潘地亞四世(Sundara Pandyan IV)與深受摩羅伐摩?庫拉塞凱拉?潘地亞一世溺愛的私生長子維拉?潘地亞四世(Vira Pandyan IV)為爭奪王位引發長達15年的內戰,兩人更因而引外力介入內戰,從此消磨了潘地亞王國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強大國力,并最末為潘地亞王國種下撲滅的種子。
本文暫時沒有評論,來添加一個吧(●'?'●)